雅昌首页
求购单(0) 消息
谢锦华首页资讯资讯详细

【评论】观化以致道——谢锦华山水绘画的求索之路

2012-11-09 16:38:00 来源:艺术家提供作者:谢勇
A-A+

  山水画对于中国文化来说,既是“先验”的,又是“经验”的。所谓“先验”,是说山水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绘画,而更是中国一种表达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 观念。另一方面,中国山水画又是“经验“的。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尺幅之间 笔墨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精神,表现出不同的审美趣味。

  中国人之于山水,源于鸿蒙太荒之时先民对山之崇拜,对水之敬畏,汇总起来 的这种种情愫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强化、放大,内化为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: 少无适俗韵,性本爱丘山。投身山水,寄情自然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似 乎无法遏制的渴求与呼唤。

  随着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彻底转型,“山水”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可赏、可游、可 居的自然,当山水画家们聚居城市,“工业化”浪潮席卷中国人精神世界,传统“山水画”赖以生存的农业文明基础不复存在,如何在“异乡”之中,描绘 胸中沟壑,在精神放逐中寻找意义,成了 20 世纪中国山水画家不得不直面、不 得不回答的问题。为此,他们围绕着这一问题中展开了寻找“胸中之山水,梦中之山水”的艺术生命之旅。

  山水由 20 世纪“梦中的精神家园”转化成现代以城市为基础的文明体的价值“本体”,当东方和西方、传统和现代这组二律背反被现代性最终统一在狂欢化的 日常生活逻辑的时候,山水绘画也面临了新的历史使命:寻找现代性社会的新 的价值尺度。可以说,完成这一命题,构建起回应这一问题的思想体系与形式 语言,成为一名中国山水画家卓尔不群、成就大境界的必经之路。这一时代背 景下,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、师承贾又福先生的著名青年山水画家谢锦华,其求索尤为引人瞩目。

  谢锦华生于赣南山区客家,性疏野,自幼不同寻常,喜爱自然一草一木,每每 留恋与山水之间。在锦华童年的记忆中,曾经有一次因为父亲将家中数年不结 果实的大树砍伐而大哭不止,并愤然离家远走,几天不归。在穷乡僻壤,这种 对自然地发自内心的钟爱不免被乡亲视为“怪”人。三十多年后,已经名声鹊起、 成长为著名画家的谢锦华受邀回乡,于会议上反对本地父母官为追求所谓“GDP”、

  追求片面的“发展”毁林无数,使得山不再青,水不再绿,水土流失,河流干涸, 人民因为环境污染忍受着疾病之苦,这番言论一出,乡亲们终于明白了谢锦华 所钟爱的自然是多么可贵,多么重要!

  作为农家子弟,谢锦华自幼就表现出艺术天赋,却因为现实条件的限制而无从 发挥,甚至差点无缘艺术的道路。为了早点支撑起家里经济的重担,他初中毕业就考入师范,在学校读书期间,一次学校举办的篆刻大赛上,其无意中创作 的篆刻作品获得金奖,这位德高望重的书画老师甚至都无法把眼前虽不成熟却 端庄大气才华横溢的作品同那个每天午后在篮球场上飞奔、天真烂漫的谢锦华 联系起来。爱才心切的老先生干脆将谢锦华接到自己家里居住,课余时间悉心 传授金石笔墨,从此谢锦华就走上艺术的道路。

  作为 70 年代人,谢锦华被时代大潮推拥着离开自己的故园,走向城市,先后游 学、求索于南昌、深圳、广州、北京,最终被中国山水大师贾又福、崔晓东先 生收于门下,成为中央美院硕士研究生,在现代的画艺理念和技法学习方面, 得到贾又福、崔晓东、李铁生、姚鸣京等名师的熏染。来到文化、艺术中心的 北京,谢锦华艺术创作的格局一下子打开。但是生性踏实质朴的谢锦华并没有 急于凸显个性,反而一头扎进中国山水绘画的传统,埋头沉溺于笔墨技法的锤炼。 对谢锦华这种踏实作风,中央美术学院教授、中国著名画家邓惠伯表示了认可。他在给谢锦华写的评论中这样说:在当今的青年画家中不少人十分浮躁,导致 许多青年画家在习画和创作过程忙于“招数”,力图快捷找出“新招”,以蒙 混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技法一关。而年青的锦华持与此相反的立场,他沉住气, 埋头深研中国画的优秀传统。他默默无声地,长期反复推敲传统的皴、擦、点、 染,他从最基础的斧劈、披麻入手,不懈地日以继夜地实践,从中品味中国山 水画的技法三昧。这一时期,谢锦华临摹的范宽《溪山行旅图》,石涛的《山 水清音图》、《狂壑晴岚图》被中央四台录制成教学范本。更为重要的是,谢锦华此时打下的扎实基础,为其后的艺术探索注入了无穷生气。

  中央美术学院前国画学院院长田黎明先生称谢锦华为学者型画家,他说:谢锦 华以《范宽的〈溪山行旅图〉浅谈》、《论黄宾虹的美学思想》等论文显现出 其对传统的文化的学养和思考,这也正是一位学者型画家的学术方向。田先生 对谢锦华的点评可谓精妙。作为一名学者型的山水画家,谢锦华艺术探索的核 心体系与其深入研究的黄宾虹有内在密切的传承关系。面对中国文化、中国艺 术面临着的亘古未有之变局,黄宾虹远超其时代的提出了对文人山水传统价值 的创作性转化:正如有论者指出的,黄宾虹认为,艺术价值之中,实际上同时 蕴含着“态度”和“功能”两重意义。前者是主体的行为取向,如“游戏”、“遣兴” 等 ; 后者是行为及其结果所起的效用,如“适意”、“畅神”等。黄宾虹对文

  人画价值取向的调整,表现在变更其“态度”而纯化其“功能”,亦即将人格 化的艺术情趣,简削为自然化的艺术情趣,将玄虚繁复的带有隐喻性质的人格 美,还原为单纯直接的富于抒情性质的自然美。而谢锦华承其思路,认为在当 下人的生存困境中,山水具有自足的价值,是本体性存在。好的山水画家,应该静观自然造化,应该去“我”而体悟山水自有之情。谢锦华自言喜画入暮群岭, 寂静野村。有意思的是,他的这个艺术偏好也恰与晚年黄宾虹相若。黄宾虹 88岁到 90 岁视力最差的时候喜画夜山,超越了已有的“浑厚华滋”的艺术境界, 觅得了“顿悟”之途,迎来了艺术的最高峰。

  谢锦华艺术发展的另一传承脉络自然是其恩师,中国当代著名山水大师贾又福 先生。贾先生一直在探索中国山水画与中国哲学精神的契合,其作品博大、梦幻、 跃动。作为知名美术教育家,贾先生要求学生要“最大限度地深入传统,以求 最大限度地跳出传统;最大限度地融入社会和自然,以求最大限度地高于社会 和自然;最大限度地认识自我,以求最大限度地走出自我”。与贾又福师从李 可染先生又早早跳出李家山水自成一格相类,谢锦华一方面在精神层面继承了 老师的求索精神,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探索自己的绘画语言,创造着自己的艺术 境界。

  与老师山水作品的跳跃、盈动而博大不同,谢锦华的艺术创作另辟蹊径,归于 静寂。这是其与老师不同的成长经历,不同时代所赋予的不同艺术哲学命题所 造成的。如果说,贾先生的山水是在历史大变局中由中国精神与山水的结合而 成就的大境界,那么,谢锦华的山水画创作的核心命题是:在现代性宏大叙事 的基调已定、城市不断扩张的今天,山水,对于当下的中国,对于当下的中国 人究竟意味着什么。这个追问,在他离开赣南山区,像无数同时代人一样奔向 城市,奔向所谓的幸福生活的时候就已经注定。

  谢锦华画室的墙壁上挂着其自书的两个字:“观化”。谢锦华说,这是他的山 水绘画要追求的境界。“观化”语出《庄子•外篇•至乐第十八》:支离叔与 滑介叔观于冥伯之丘,昆仑之虚,黄帝之所休。俄而柳生其左肘,其意蹶蹶然 恶之。支离叔曰:“子恶之乎?”滑介叔曰:“亡,予何恶!生者,假借也。 假之而生生者,尘垢也。死生为昼夜。且吾与子观化而化及我,我又何恶焉!”观者,俯仰之际也,化者,天地本真之流变也,“观化”强调静观,强调聆听, 强调对自然山水之尊重,强调非此不能仰观宇宙 , 俯察品类,非此不能弥纶天地之道。每年长达数月的写生使谢锦华得以从容思考这一问题,而游走于城市 与大野之间,又使这一问题分外尖锐、深刻。西哲海德格尔认为,现代文明的 顽疾之一即为:人沉溺于喧嚣的言说而忘却了聆听。谢锦华的山水作品,追求 的恰恰就是一种“聆听”状态,他远走荒野,寻找天籁之声,寻找中国原生态 的山水,寻找民间。画面静寂,细观却又有无我之灵动。澄观一心而腾踔万象, 所谓“观化”,寻找的正是中国山水的当代精神!

  艺术家要成就大境界,一要有自己不断完善的思想体系,二要找寻到属于自己 的独特的笔墨语言体系。而后者恰恰是谢锦华艺术创作的特殊的闪光点。用田 黎明先生的话说,“谢锦华的山水写生,以意境幽远为胜,把对笔墨的理解放 在厚重的文化空间里来体味,在用笔上立足生活的形象,把中国文化中的品格 意味放到写生中来观照,从而使他的写生传达出当代人对中国文化精神的体验 和实践。这也同时得益于他在临摹学习中把握了对笔墨文化细细的品咂。”例如其代表作《天山之韵》,夕阳西下,金光返照,群峰巍峨,马上游子,都它 儿声,全都被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凝聚于素宣金笺。

  谢锦华不懈的艺术追求获得了业界和社会的认可,1998 年,他被当代优秀书画家评委会评为当代百名优秀书画家,作品收入《当代著名书画家辞典》。现为南岭书画院的特聘画家,中国怀素研究会研究员,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。其代表作《楠溪江畔》、《芙蓉镇村口》2004 年 6 月入选中央美术学院“学院之光”展,并被中国嘉德国际拍卖公司收藏,《秋韵》、《天气晚来秋》2005 年 11 月入选中日友桥国际水墨画展,《饮水思源》、《群山云起江也滔滔》成为“9 + 2”珠江环保游的主题画作。实事求是地说,作为一名青年画家,谢锦华还有一段探索的路要走下去,也没有达到自己艺术创作的最高峰,但是,他对中国山水核心问题的严肃思考,对于自己艺术语言的不懈追求,注定要在中国当代绘画史,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留下重重一笔。

  谢勇(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,复旦大学美学博士)

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,主要作为艺术信息、艺术展示、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。以世界文艺为核心,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。旨在传播艺术,创造艺术,运用艺术,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。

联系电话:400-601-8111-1-1地址: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

返回顶部
关闭
微官网二维码

谢锦华

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
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

分享到: